今天闲着没事,特意搜了一堆脑筋急转弯,准备考考我儿子。不出所料,他基本上全军覆没。
其中有一道题是关于降落伞的,毫无悬念地,他又答错了。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做过的一件傻事,就随口问他:“如果你拿一把大大的雨伞,从高处跳下来,你觉得能当降落伞用吗?”
儿子一本正经地回答:“可以啊!”
我有些好奇,问:“为什么呢?”
他想了想,很自信地说:“因为伞能打开,就像降落伞一样呀。”
我忍不住笑了,告诉他:“不行,爸爸小时候亲自试过,摔得可惨了。”
记忆一下子回到了小学一年级,那天体育课上,我们几个小男生站在学校操场边一个特别高的坡上,闲聊着比谁更有胆量,看谁敢往下跳。吹牛倒是吹得热闹,真敢跳的人却一个都没有。这时,我眼角忽然瞥到旁边放着一把不知道谁的雨伞,心里顿时生出一个“妙招”,立刻兴奋地喊道:“你们看,如果我撑着这把伞跳下去,是不是就像降落伞一样,能慢慢飘下来?”
同学们纷纷起哄:“你敢跳,我们就敢看!”这下子,我骑虎难下,一咬牙,撑开伞勇敢地跳了下去。结果不出三秒,伞就被风掀翻了,我像颗熟透的苹果一样直直摔到了地上,脚踝当场就扭伤了,后来是两个好哥们抬着我去医务室,然后爸爸急急忙忙地来把我接回了家。
儿子听得津津有味,好奇地问我:“爸爸,你当时为什么要跳下去啊?”
我半是自嘲半是认真地说:“爸爸当时就是想证明自己很勇敢,也真的想看看伞是不是真的能像降落伞一样。”
他点点头,很认真地说:“爸爸,你真的很勇敢。”
我笑了笑,轻轻拍了拍他的脑袋:“那时候小孩子不知道天高地厚,幸亏那个坡不算太高,不然你现在就没爸爸了。所以你以后做事情啊,一定要先想想后果,不要学爸爸这种莽撞劲。”
后来我们又继续聊起那些脑筋急转弯,我告诉他,我第一次接触到这些题目是在初一时订阅的《青年文摘》上。某一期杂志里突然冒出了一大堆脑筋急转弯,答案总是出人意料。我当时觉得新奇极了,还特意抄到笔记本上,拿去学校给同桌、前后桌的同学一起猜谜。因为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的题目,每当我揭晓答案时,总能赢得一片惊叹。当时的我,几乎被女生团团围住,那感觉别提多得意了。
儿子听完,眼神狡黠地看着我:“爸爸,你挺受欢迎啊?”
我故作傲娇:“那当然,爸爸年轻的时候可是有点小帅,而且学习成绩也不错,当然人缘好了。”
儿子撇撇嘴:“臭美吧你!”
我大笑着说:“你长得像爸爸,自然也帅咯,妥妥的都柏林中国第一帅哥!”
儿子连忙摆摆手:“算了算了,不跟你聊了,太无聊了,我看电视去了。”
他走后,我独自坐在沙发上,脑子里却渐渐飘回了初一的时光。那个时候的我,单纯又快乐,敢想又敢做,每天都自信满满、坚强乐观,对所有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与热情。生活简单,却又幸福得让人羡慕。
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,这一切悄然发生了变化。渐渐地,不再单纯得像从前,不再无忧无虑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,也慢慢忘记了曾经的勇气和乐观。也许,这就是所谓的成长吧。当生活开始给你压力,当你不再只为自己活着,你便开始变得不一样了。
明年就四十岁了,听起来好像是个不该再迷茫的年纪,可我心里却比二十岁时更常感到困惑。青春的时候,总觉得未来很远,人生还有很多机会可以试错;可现在站在这个年岁的门槛上,反而开始回头张望,问自己,那些年少的梦想,现在还在吗?
是不是还有机会,为了曾经那个天真又热血的自己,再试一次?不是从头来过,而是在已经走了这么一段路之后,给自己一份诚实的答卷。如果不惑之年真的意味着不再被疑问困扰,那我希望这个不惑,是在认真思考之后的笃定,而不是对生活妥协的平静。犹豫